媒体报道

百货零售业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时间:2011-07-25 09:23:52

 从专门进城买台电视,到一个电话送货上门,中国百货业在为市民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一枝独秀,到90年代的百花齐放到上世纪末的“倒闭”大考验,再到这几年专业店的异军突起……繁华的背后,中国的百货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

    日前,从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百货业服饰业高层对话会上传出信息,一些国外百货巨头纷纷抢滩中国本土市场,一方面对本土百货店构成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却又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本土百货店进行转型和改革的步伐。

    就目前本地市场而言,百货业面临洋超市、外地零售巨舰的双重压迫。百货零售业的明天会如何书写?

    见证成都百货业的起伏,49岁的蓉城市民老张,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80年代·百货业“一枝独秀”

    【1986年,当时住家还在城郊的老张特地带上妻子进了趟“城”,到成都市盐市口的人民商场准备挑选一台黑白电视机。

    商场内品种齐全的商品让老张看花了眼:日用、五金、家电、化工用品、副食样样齐全,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东西放在一个地方,兴奋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购买黑白电视机的过程中,营业员耐心的讲解更是给老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从第一次走进成都人民商场,老张开始对这里“情有独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更是频繁光顾。因为在这里,老张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品质能保障,能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老张说。

    “特别是在节假日逛该商场,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火爆得很。”老张说,足见当时百货店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时间一长,老张难免有点烦,每家百货店都是一样的“模式“,全无当初的新鲜感。“都是一样的东西,我无非也就比较一下谁的价格高,谁的价格低。”】

    “中国的百货店以规模宏大、商品丰富、服务周到、购物舒适为特征,长期占据零售业的龙头地位。其非凡的业绩,创造了一个行业‘只赚不赔’的神话,在零售行业中,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70%。”省商业连锁投资开发联合会会长冉立春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店的数量有限,商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从而导致供不应求。而在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社会购买力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大中型百货店迅速崛起。

    80年代后期,由于百货店在经营品种等方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造成百货店“千店一面”没有特色。

    “虽然在中国此类商店叫‘百货店’,这是人们的习惯叫法,因为它卖的东西多,什么都有,所以叫‘百货店’。但按照国外的划分,中国无严格意义上的百货店。”冉立春说。

    发达国家更愿意称中国的百货店为“物业管理公司”。因为百货店要求自营品牌达到25%,但百货店为了经营管理简单而转嫁风险,在高档产品的经营模式上,采用收取租金设立专柜的形式,而自己不经营。在这个过程中,百货店先把场地租来,再组织商家来集中销售。

    90年代·百货业“百花齐放”

    【“到了90年代,各种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相继落户成都。特别是外地、外资百货进入成都后,我感受到了百货的魅力所在。”老张兴奋地说。

    在这些外来百货店里,老张感受到的是全方位配套的细微的服务,引领时尚潮流的品牌,以及更多的实惠。伊藤洋华堂的百货与超市、餐厅连为一体。让人在购物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落户蓉城的王府井百货,更有酒店、商务公寓、百货商场、超市、电影院、餐饮等。“服务更人性化,配套更齐全。”】

    其实,在老张向记者历数90年代外来百货店优点时,我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速已经有所减弱,在这种环境下,百货商店经营不善导致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也被称为中国百货商店的“倒闭年”。

    另外,1999年我国零售业50强增长最慢的10家企业中,其中9家都是大型百货店,均为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零售业态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各种经营模式开始与“传统”百货店竞争,顾客消费模式也开始转变。这一切,给百货零售业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53%,超过百货店成为零售业的第一主力。

    对于本土百货店而言,更面临着老张津津乐道的外来百货店的冲击。4月14日,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办公室的副部长许亚利告诉记者,从企业本身来讲,由于外资百货企业建立的时间比较早,在资金积累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使企业能更好地参与竞争。

    “在参与同行竞争中,特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本土百货业劣势已逐渐显现。”冉立春说,传统百货业在体制上不够灵活,人才缺乏;在经营方式、手段上都比较传统,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创新不够等。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竞争力日渐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

    2000年至今·专业店异军突起

    【“传统的百货店里的几台彩电仅有那么一点摆设作用了。我现在买电视已到‘专业’店里购买。”老张直言不讳

    地告诉记者。

    他这已经是换第四台电视机了,但最近这一台,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国美和苏宁电器,因为这两家是全国连锁的家电零售企业,品种齐全,更能得到专业的服务“我感受到的是比百货店更专业、快速、便捷的服务。”

    不仅老张选择专业店,老张说他选择专业店还是受其儿女的影响。儿女们买体育用品、运动服装都选择诸如劲浪等专业体育店;买护肤品都选择千色店、屈臣氏。“这里更多的是主流品牌以及更多的实惠。”

    “专业店吸引我最多的还是几乎都是全国连锁企业,规模大,品质更能保证。”老张说。】

    谈到这里,记者与老张的话题似乎不是百货店了,而是专业店。

    “目前,一些产品正逐步从百货业中分流出来,如家电、个人护理品以及运动系列品,”冉立春告诉记者:“这标志着百货零售业专业化和规模化时代的来临。”

    据冉立春介绍,百货商店作为一种零售模式,其主要的特色应是产品质量比较高、服务齐全且注重质量,并已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一种形象。而专业店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觉得专业化、规模化是吸引他们眼球的重要特征之一。

    突围·在硬、软件上下工夫

    那么,作为解决消费者基本生活问题的当前传统百货业究竟要如何转型,才能继续巩固市场占有份额?冉立春认为应从卖时尚、卖品牌、卖信誉、卖环境和卖功能等方面入手。

    百货业作为零售业态的主导,要反映时代消费的潮流,要突出时尚的产品,经营新商品、新款式、新产品、要引导消费的新潮流。同样,卖品牌是大型百货的特点。北京的燕莎、赛特这几年持续发展,利润也稳定增加,没有大的起伏,就是突出品牌经营的结果。

    任何业态都没有百货业态信誉高,群众购买高价值、高服务、高技术产品首选是百货店。规模大、信誉高,这个信誉就有价值,信誉就是财富。

    另外,购物环境也十分重要。在国外,最显眼的地方是顾客服务中心;最宽敞的地方是顾客通道,用空间去换顾客的时间。空间越舒适,顾客就可以在这里多浏览。同时,大型百货是个多功能的场所,要提供多种服务,多方位的服务,才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声音·商业立法亟待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苏宁电器集团总裁张近东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提出,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把商业流通行业列为辅助地位,我国商业行业法制化进程严重滞后,商业立法明显受到冷落,各地商业没有法律规范的约束。

    张近东说,许多地方给予国外商业零售企业“超国民待遇”,如果外资企业长期占据我国流通行业的主导地位,控制了我国商业流通主渠道,国内生产企业就将沦为国外的“加工车间”,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我国就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卫星”,这将会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安全。现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外国零售商进入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手段设置了较高的市场门槛,牢牢掌握了国家经济的主宰权。我国也应该借鉴其做法,以商业立法加速形成我国现代商业大流通格局。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 蜀ICP备11013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