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据相关地产机构公布的报告,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超过全球190个国家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的一半。整体而言,全球目前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共有将近3900万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300万。
购物中心发展历程
近年来,购物中心增长势头凶猛。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购物中心,常见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供销社、百货大楼,90年代中期,随着上海、广州、北京所在城市购物中心的陆续建成开业,开始拥有了一批业态复合度较高、规模面积较大且经营较成功的真正的购物中心。2003年底,中国省会以上城市购物中心总体数量为236家,2011年底,全国大型购物中心数量达到2795家,随后,国内购物中心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并以每年近300家的数量增长。
然而,购物中心的全面崛起却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 “审美疲劳”,加上电商的冲击,使得原本让人期待的“周末逛街”变得毫无吸引力。为了吸引客流,商场绞尽脑汁,消费者没有了对“穿”的渴望,“吃”就成了商场挖掘的对象,于是,不少商场纷纷发力餐饮业态,将此作为商场一大亮点,希望借助餐饮带来的高人气拉动商场的销售,但是,这真的可行吗?
单一化购物中心的局限性发展
短期看来,似乎餐饮成了商场的“香饽饽”,许多商场甚至“去服饰化”,加大餐饮占比,但对于以租金收入为主的购物中心开发商来讲,餐饮业本身却不能为其贡献太多租金。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指出,餐饮主要消费时间集中在中午、晚间两个时段,但购物中心需要全天营业,商家需适度增加餐饮比重。一味提高占比,依赖餐饮提高客流,长期下来购物中心也会受到伤害。同时,购物中心对餐饮业态的大比例引入使得餐饮品牌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单一化的购物中心,不仅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求,更无法产生消费者黏性。
“餐饮属于短距离黏性消费,但硬性投入高,造成利润低、承租能力有限。”RET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表示,“商场不应忽略提升空间感、便捷服务,开展针对性活动等软性服务。 ”
体验式、互动式购物模式被看好
“吃”、“穿”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互动体验成为考验购物中心的一大难题。“购物中心已不单纯是购物的场所,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社交的平台,更注重在场所里满足人的各种体验。” RET睿意德高级经理孙强曾表示。怎样才能做到一个满足各种体验的社交平台?知名购物中心品牌大悦城的成都项目在前期定位时,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体验”为内核来打造。为突破同质化与单一购物体验的难题,成都大悦城更是勇于创新,拿下了国内购物中心的多个“第一”。
定位“JOY CITY JOY PARK”的成都大悦城,是 “国内首个体验游憩式潮玩购物公园”。成都大悦城对体验和购物中心本土化的精彩解读,在于其首创的全新商业产品线——悦街Joy Street。悦街以“一站体验”室外主题商业街模式的概念,实现24小时经营模式,引进包括酒吧、小剧场、本地特色餐饮、买手店等业态,跟传统业态进行全新组合,与购物中心业态互补,彻底打破店与店之间的空间阻隔,免除购物餐后转场的不便。
同时,悦街也是购物中心功能的延伸和发展,使成都大悦城更具娱乐化、个性化和趣味性。这也成就成都大悦城成为国内首个将娱乐酒吧夜场文化与商业结合的购物中心,国内首个拥有主题小剧场的购物中心,成都首个集合四川特色小吃、苍蝇馆子的购物中心。
儿童主题业态正逐渐成为购物中心“新宠”,而成都大悦城团队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在3F奇趣漂流将涵盖儿童服饰、儿童餐、儿童早教、游乐、玩具、儿童体验、儿童摄影等,打造360度儿童成长空间,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儿童业态最大最全的购物中心。成都大悦城抓住互动消费的空白,引入成都市场空缺的人气儿童品牌,如探奇乐园,做足体验业态,还将打造西南首个儿童职业体验馆。
除了儿童业态,其他的互动体验成都大悦城也下足功夫。在成都现有购物中心只配备单一健身俱乐部的背景下,成都大悦城打破常规,做足健身娱乐业态,将屋顶花园与室内业态完美结合,打造首家集健身、美容SPA、养生会所、运动馆于一体的新概念“阳光健康广场”,营造自然、阳光、开放休闲空间。
如今,在低迷消费和电商的双重夹击下,购物中心的作用不仅仅是“购物”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消费购物中心,打造一个有别于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愿意放下鼠标,主动地出门“逛逛”,类似成都大悦城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购物模式必将成为购物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