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因“北改”、天府新区等政策规划而如火如荼的城南、城北,2013年的城西显得落寞许多。由于三环内新增供应较少,三环外都集中于温江、郫县等郊县,且正式落成时间均在明年,这使得城西商业难言有大的变化。
但若是对这片占去四分之一个成都的区域重新进行梳理,却不难发现,城西的商业市场其实有着自己独到之处。正如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马伟业所做的总结,“与成都核心商圈相比,城西的商业是很不一样的。它主要是服务于周边人群,品牌亦多是本地品牌,就连业态也是主要集中于社区型商业,包括底商、社区型综合体。”
可以说,城西独特的社区型商业业态,在成都已经形成独有格局并自成天地。不仅使得它避开了大量大型商业综合体所带来的供应过剩;也令它在零售业备受电子商务冲击的今天,站稳了脚跟并形成自己的模式。
究竟城西的社区型商业是缘何形成?又是哪些因素的缺失使得城西商业一直以来备受冷落?在对今年的城西商业进行盘点之际,上述问题解答将成为洞悉区域发展前景的关键。
城西乃至成都商业地产发展大势:环状与点状分布并存
“成都的商圈,三环内,靠的是二环配套提供商业服务;三环外,则是依靠点状的片区配套来提供商业服务。”在成都嘉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冯珏看来,今日的成都商业地产早已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成都的商业趋势,起始于市中心的春盐商圈。但随着居住人口的外迁,旧有的中心商圈购物主力基本由外地人所填补。新的成都人购物趋势转向沿二环主要商业节点所分布。从西南的伊藤开始,到城南的王府井科华店,东南的万达广场,东北的SM广场等,差不多都是沿着二环布局。而城西自然就是以仁和春天光华店为节点之一。
二环以外的成都商圈,则是呈点状分布,如西三环的中铁西城、温江的家乐福,逐步跳出了三环,是从环形发展向扇形发展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所以说,成都商业出了二环,就没有呈带状的商业分布了。“因此,对于城西的商业,最重要的是它的两个节点,一个是二环路上的仁和春天光华店,另一个则是外光华的中铁西城。不过因为(中铁西城)暂未成形,还难以下定结论。”
另一方面,曾经一度在去年被争议的成都商业地产供应过剩,今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解答。根据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马伟业的介绍,2013年,成都商业地产供应相比去年有一些上涨,不少新的物业类型被开放。如城南的新世纪环球中心,城北的成都339欢乐颂、城西的凯德广场金牛二期等。“但就我们实际观察而言,成都其实完全可以吸纳此类型物业,市场表现也比想象中要好。可以说,2013年落成的大型综合体,总体的招商表现都比较令人满意。”
城西主要商业项目分布
城西商业呈现出社区型商业特征,服务对象多是周边人群
点状与带状是城西乃至整个成都商业分布的特点,而社区型商业则是城西独有的业态特征。
在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马伟业看来,城西的零售业主要集中于社区型商业之中,包括底商、社区型综合体、超市等。如优品道广场,里面的租户多为超市、餐饮,以及本地的衣服品牌,都是主要的租户来源。“与成都核心商圈里,我们见到的业态是很不一样的。”
马伟业解释称,所谓的核心商圈业态,比如城南的仁恒广场,里面有LV等世界高端品牌,且服务于整个成都、整个四川。但城西的商业,主要是服务周边人群,品牌亦多是本地品牌,里面商品价格与市中心售价不可同日而语,价格也都是偏低。
不过服务范围局限于周边,却并不影响城西商业的销售业绩。马伟业认为,社区型的零售物业,足以吸引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人群。而根据记者调查,城西标志性集中商业包括有:仁和春天光华店、伊藤双楠店、千盛百货、优品道生活广场和鹭岛风情商业街等。而这些标志性商业体在销售业绩上均不输其他区域,如仁和春天光华店曾是仁和集团在蓉单店销冠,伊藤双楠店连续多次蝉联伊藤亚洲最赚钱单店,就连定位中低端的千盛百货,其2011年的单店纳税金额就已突破了千万。
可以说,当其他区域的商业地产尚着眼于大型综合体的密集修建时,城西的社区型商业已悄悄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专注于服务本地客群,在赢得利润的同时,还产生出了新的变化。
今年三季度开业的凯德广场·金牛二期,就在其购物中心的屋顶修建出了一个面积达到1.3万平米的大型花园,不仅为周边人群提供社区型休闲环境,还可以填补城市公共绿地不足的情况,更为成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式消费业态。
在马伟业看来,将花园搬到商业体中,更多作用是可以吸引孩子,为家庭提供周末娱乐场所,在其它城市比较成熟的该类业态中,除了屋顶花园之外,底下的楼层还会相应设有儿童乐园,容易起到吸引有孩子的家庭前去消费。“类似该类业态、以本地人群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型商业,可以非常有效地躲避电子商务给商业地产所带来的冲击。”
(数据来自克而瑞机构)
城西社区型商业实为无奈之举,交通提升成为破题之法
“城西社区型商业形成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较早的开发历程,造成了今日中心商业的缺失。”有专家如此评价城西商业现状的成因。在城西标志性商业体中,仁和春天光华店的总面积为6万平米,伊藤双楠店体量为4.2万平米,千盛百货也仅有4万平米。相比城南新建综合体动辄十几万方的体量,城西已有商业显得单薄不少。并且除仁和春天光华店外,其余商业体的定位亦是服务周边人群。这使得城西三环内虽然拥有大型商业,但依旧属于社区型商业类别。
而三环至绕城之间,城西的商业地产则直接出现了断层。马伟业认为,由于城西三环外住宅项目大部分尚处于出售状态;郫县、温江新开的楼盘里面租住的人群还不够多,底商部分也只是为了服务周边的人群。这些都表明城西三环外的住宅尚未形成气候,所以商业也就没有起来。“因为城西的商业,出了三环以后,根本不可能面向整个成都,更谈不上服务整个四川的零售业态。这也使得城西商业被局限于社区型商业部分。”
由此可见,城西独特的社区型商业形成,实际是由早期开发的局限,与区域扩张的滞后,双重因素造成。虽然目前城西商业已在多年发展中,走出一条较为成熟的道路。但唯有将目光放至更加长远,将服务对象扩大至整个成都乃至四川,才足以担负起未来西部新城的建设开发。
而若要打破这种现况,首先需要提升的就是城西的交通。在成都,聚集最多知名开发商的楼市板块是攀成钢片区。据统计,目前一共有14个大型开发商入驻其中,其中单是外籍企业就有7-8个。而西边目前由于受交通影响,还未得到开发商的认可,但一旦交通得到升级,这些开发商将会像考虑城南、城东一样考虑城西的。
另一方面,交通配套对商业地产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厚。随着成都城区的面积不断外扩,汽车或地铁或将成为人们更加常用的交通工具,据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成都全市汽车保有量达233.5万辆,其中城区114.18万辆,仅次于北京。预计该数据在未来两年还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而就地铁而言,至2015年,成都地铁里程将达约150公里,地铁网络将初步形成。在此情况下,交通配套对于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可达性更好的商业地产项目将更有可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更多项目也有可能将选择通达性较好的区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