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解释
商业内街
又名街区式商业。起源于意大利,流行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地区,目前,正在成为中国新型流行商业业态。街区式商业,是介于社区底商和城市商业中心的区域消费中心。从组织结构来看,街区式商业由商业沿街分布的街区加上其他物业构建而成,如商业街区+百货超市+公共设施,商业街区+休闲广场+餐饮等,组成形式多样,功能多变。
上周四,本报推出“商业内街”系列报道之后,引起了行业高度关注。在城市综合体、写字楼等传统成都商业地产形态面临压力下,不少开发商和业内人士认为,突然红火的“内街”,打开了成都商业地产投资的又一扇大门。
什么是内街?内街有哪些特征?内街投资有哪些机会?
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内街典型经营者、成功内街开发商、精明的内街投资者,描绘了商业内街的基本肖像。
商业内街发展历程
1
第1代
沿街为市
入市时间:2002年左右
代表街区:蓝色加勒比广场、玉林生活广场
规划方面:缺乏主题,全部散售。物业业态主要是商业裙楼,上面规划了商业公寓和精品酒店。
业态方面:主要业态是以餐饮为主,附带部分休闲商业。因为全部三首,后期维护无法保障,业态同质化程度高,物业品质下降快。
增值能力:由于地段优势明显,大多数第一代商业内街经营较好,二手铺面售价和租金增幅非常大。第一代内街商铺增值普遍在3~5倍左右。
2
第2代
精品购物
街区
入市时间:2011年左右
代表街区:优品天地、鹭岛步行街
规划方面:经历了城市综合体大爆发期之后,商业内街再次成为主题,但规划更加合理。有前期规划,打造统一主题,物业全部自持。在建筑上,注重外摆,提供开放式场所,注重商家的展示面。
业态方面:招商上,注重针对性的招商,保证品牌一致和街区风格的一致。比如鹭岛步行街、优品天街主要以精品购物、中型餐饮、休闲消费、中型超市为主,兼顾城市综合体的便利性和社区商铺的生活功能性。
增值能力:这一阶段的内街铺面由于商家实力普遍比第一阶段有提升,转让费和二手铺售价在短短两三年内排名全城前列,不少200平方米铺面转让费超过80万元。
3
第3代
一站式消费
目的地
入市时间:2012~2013年
代表街区:COCO红街、万象润街、新街里
规划方面:在优品天街、鹭岛步行街等典型内街成功之后,品牌开发商集中突围商业地产,内街规划更加体系化。注重规划,控制业态,租售结合。开放商持有主力店,周边商铺对外出售。
业态方面:通过引入超市,百货,餐饮,酒吧打造一站式消费目的地。同时,开发商开始培养自己的商业品牌,譬如,蓝光地产培养的时尚品牌“尚彩时代”,将落户COCO红街。
增值能力:尚未大面积入市经营。但开发商销售价格逐渐增长,溢价能力高于同期写字楼、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