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04-24 09:25:23
美国时间4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显示,瑞幸咖啡提交IPO申请,以LK为代码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寻求上市,至多融资1亿美元,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海通国际为承销商。不久之前的4月18日,瑞幸咖啡刚刚完成1.5亿美元的B+轮融资。
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于2018年1月试运营。主要通过旗舰店、悠享店、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店的差异化门店布局,以及线上线下,堂食、自提和外送相结合的新零售模式,在国内咖啡市场掀起巨浪,引来阿里、腾讯、星巴克等巨头纷纷入局。
在IPO之前,瑞幸咖啡共计完成三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
2018年7月11日,瑞幸宣布完成了2亿美元的A轮融资;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宣布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
2019年4月18日,瑞幸宣布完成,1.5亿美元的B+轮融资。
从诞生之初,瑞幸咖啡就是以大规模线下推广补贴的方式去拉客吸引流量。而“烧钱”与“亏损”让瑞幸一直饱受“争议”。
肉眼可见的严重亏损
瑞幸钱到底“烧”在哪儿,“烧”得多快?这次的招股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招股书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总净营收为4.785亿元人民币(7130万美元),净亏损5.518亿元人民币(约8221.8万美元)。2018全年总净营收为8.407亿元人民币(1.253亿美元),净亏损16.19亿元人民币(2.413亿美元)。成立至今共计净亏损22.268亿元人民币。
与此前外界预期的相同,瑞幸咖啡市场营销费用很高,2018年其营销费用达到7.49亿人民币。
但值得注意的是,租金运营和材料成本也是瑞幸咖啡两项“重压”:2019年第一季度,其制作咖啡的材料费和店面租赁运营费用就高达5.37亿元,超过了其营收。
同时,瑞幸咖啡的招股书显示,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其现金状况是不太美妙的。比如,截至到2019年年3月底,其负债总额为10.8亿元。与此同时,其账上持有的现金为11.58亿元。
如果以2019年第一季度净亏损5.518亿元人民币为标准,瑞幸咖啡账上的现金只够其再“挥霍”两个季度。
在招股书中,瑞幸咖啡并未给出盈利预期,只是称“自我们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净亏损,未来我们可能继续遭受重大净亏损”。
那么,瑞幸咖啡要如何说服投资者呢?
招股书里透露出的转机
虽然亏损的问题不可避免被提及,不过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基于持续扩大的门店规模,瑞幸也迎来了一些转机:
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瑞幸咖啡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第二;拥有2370家自营门店,其中座位有限的小型pick-up店占据总店数的91.3%,而2018年第四季度是开店最快的时期,三个月内增长了884家店;累积成交用户超过1680万,在2018年的用户复购率超过54%;2018年销售咖啡及其它产品合计9000万杯。
前期大量投入的门店正给瑞幸的收入带来快速增长。从招股书可以看出,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4.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与此同时,瑞幸咖啡的获客成本有所下降,这说明大量的门店和前期巨额的广告投入开始产生正向效应。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获客成本为16.9元,去年同期为103.5元。促销费用为6.9元,去年同期为15.8元。
此外,招股书披露,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路易达孚与瑞幸咖啡达成协议,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建设和运营一家咖啡烘焙工厂。作为完成此项合作的前提,在瑞幸咖啡完成首次公开招股(IPO)后,路易达孚将以等同于公开招股价格,定向发行的方式购买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A类普通股。
这一合作使瑞幸有了往产业链上游拓展的机会,对产地资源和烘焙工厂的掌控也是咖啡市场竞争的一大核心。
是成为巨鳄还是跌落神坛?
相比纯粹的互联网创业,涉及线下服务或实物商品的消费,边际成本历来居高不下,对于瑞幸咖啡来说,想要扩张就要实打实的烧钱。
瑞幸目前激进的规模化打法,最终是希望形成一个更大的商业闭环,在与路易达孚合资建工厂之后,瑞幸离实现这个闭环又更近了一步。掌控了产业链就掌控了价值链,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扩张模式,有浓重的神州租车的影子。
“中国式补贴”,既创造过滴滴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曾让ofo在狂欢之后跌落神坛。
如今,谋求上市的瑞幸,是会像滴滴和美团平台上建立起深度使用习惯的高粘性客户,还是当补贴不再便迅速一败涂地?这取决于瑞幸咖啡的模式能否在资本市场能否收获良好表现,以及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何时能够浮出水面。
一切还要等待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