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1-07-25 09:41:05
2月1日,世界零售业巨鳄家乐福宣布进驻离成都市中心20公里远的温江区。
而就在之前10天,位于成都市核心商圈的东风商厦拍卖会却没能够顺利进行。这个10多年来命运多舛的商厦,难道真的是“商业百慕大”?“做小做强”是不是它治痛的良药?
从成都红星路出发,沿华兴街向西,步行不过5分钟,即可抵达东风商厦———这幢近年来“屡败屡战”,在商圈中罩上了几分神秘色彩的大楼。
华兴街是成都市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街上依次排列着锦江剧场、盘飧市等成都老字号,而再往前走,是那幢古色古香的邮政管理局大楼。
但比起与之平行的、贵妇般华贵的总府路,它似乎简陋得像个村姑。街上到处是简陋的小餐馆,中午或者黄昏,总府路上大商场里的营业员和行人,来此就餐,把它们挤得水泄不通。而短暂的喧嚣过后,人流澎湃而去,华兴街又沉寂了。
其实,华兴街的尴尬就是东风商厦的尴尬:与繁华近在咫尺,却时时失之交臂。
[实地调查]
“百慕大”真是怪,上小下大中空
从远处看,显出老态的东风商厦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靠近华兴街一侧,大楼被一个地下车库的出口分成了两半,左边是文星时代酒店,右边是一个名为ITAT的服装商场。
从文星时代酒店一侧进入大楼,一楼就是酒店的大堂,显出这是一个中小规模的酒店。沿楼梯一路上去,整个二楼除面积很小的一处美容院和几间办公室外,全部空置,四处灰尘,只有几处破损的货柜、商品招贴画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商场。
记者来到大楼顶部,俯瞰整个大楼。或许,只有站在这个位置,才可以发现大楼的“奥妙”:大楼整个面南背北,是狭长的一条,如一个长长的通道,连接着繁华的总府路与似乎只能用“小巷”一词来定位的华兴街。大楼整体结构呈“凹”字型,南北两端都是地上六层,地下一层,而狭长的中间部分只有地上三层。而且,整幢大楼下大上小,宽度随楼层升高而递减。一份由东风商贸广场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大楼一楼3143平方米,二楼3004平方米,三楼2583平方米,而4—6楼总共才3503平方米,一楼有20多米宽,但是到了四楼最窄处只有7米左右。从整体形状来看,整幢大楼的确有些怪异。
从楼顶下来,再细细访查楼内布局,发现一楼利用较好,进深达145米、宽20多米的商场内,南端是国发珠宝商城,有很多商家在各自经营,都是国发珠宝包租下来后,通过招商引进的客户。北端是一家名为ITAT的服装商场,占的面积要比珠宝城小得多,主要经营一些品牌男装。尽管整个商场卖的都算是“有档次”的货,但是商场内却少见悠闲的购物者,反倒有些走捷径的赶路人。
再往上走,发现二楼几乎空置,三楼成了酒店的客房。四五六楼由于靠近两边大路,且面积不大,都用作了客房或办公室。时正中午,记者看到楼道中空无一人,有些路面上满是垃圾。
[追溯史实]
成都百货“三大战役”,它落寞地站在圈外
“其实,这个商场还是有过红火的时候哦。”面对当下的冷清,暑袜街上一个修鞋的老大爷告诉记者。20年前,他就开始在华兴街上修鞋,10多年来东风商场的兴衰,全在他眼里。
目前这幢钢混结构商业用房,最初的名字叫“东风商厦”,于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15327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6层。就在建成不久,全兴集团东风商贸广场有限公司就以8000万元拿下它,更名为“东风商场”,并对商场进行了布局调整。而更早之前,商厦所在地原是城区中最大最闹热的一片菜市场,至今不少成都人还能记起当年的“东风菜市”。
东风商场开业后,曾经独树一帜地包下全城的4路公交车,让顾客免费乘车到此购物。随后,顾客纷至沓来,极一时之盛。
然而好景不长。1995年前后,外资百货太平洋、和正百盛相继杀入成都春熙商圈,成为东风商场的“近邻”。它们手段新颖,逢年过节甚至以“周年庆”的名目频繁推出“大减价”,在蓉城百货界最早引爆价格大战,打响了成都十年商战“三大战役”的第一战———百太之战。
随后,王府井、伊藤洋华堂相继进入春熙商圈,拉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波,成都百货“第二战”接蹱而至。2000年8月,老国有商场成都百货大楼也刮起持续10日的降价风,华联商厦更实行“3天不赚钱进价销售”,家乐福、普尔斯马特等外资超市也纷纷应战……成都百货商战自此全面爆发,年复一年。
而在这些巨头们眼花缭乱的搏杀中,东风商厦始终是一个落寞的观众,从来没有“发言”的机会,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粉丝”了。门前冷落鞍马稀,2001年,激烈的商战中东风商场被迫关门。
过了几个月,2001年11月,看中了这块核心商圈内经营宝地的新主人,在这里树起“粤多广场”的招牌。只可惜不到一年,2002年7月24日傍晚,“粤多”不得不与东风商场提前结束租赁合同,在商场门口贴出一纸公告:“现粤多广场已无力再经营,宣布破产。向各位商家道歉……”
3个月之后,红旗连锁又成为东风商厦的新主人,可是它同样盘不活这么大一块经营面积,没能坚持太久。
2004年12月21日,国发珠宝集团租下东风商场4000多平方米,成为东风商贸广场有限公司最大的租客。然而据记者观察,这位新主人的生意也并不太红火。今年2月14日,情人节,按常理应该是珠宝首饰的旺季,但是当天下午记者到商场采访过程中见到的顾客廖廖无几。
[探寻病因]
从菜市场到大商场,一直停留在“大众化”经营的惯性思维上
“是谁取的百慕大这个名字?”当记者把采访意图告诉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会长、商业地产注册分析师冉立春时,他语气中有几分不屑,“我就不信这个邪,成都还真能有这样一个百慕大?”
“东风商厦肯定是有病了,但非绝症。”在他看来,病因无非有以下三种:第一、业态与商圈没有匹配;第二、业态与物业没有匹配;第三,是人与业态没有匹配。
“简单来说,这就是:不能到赤道卖棉袄,卖葱的地方不能卖蒜,摆地摊的人不能去管理王府井。”他认为,东风商厦持续低迷的原因,主要就在于业态、物业和商圈三者之间没有匹配。
在他看来,东风商厦地处成都核心商圈,具有极佳的投资价值。“这些优势并没有消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经营者对自身物业、商圈性质都缺乏清醒认识,最初经营大菜市场,后来经营大商场,几十年一路行来,依然停留在“大”的惯性思维上,从而导致了商业形态定位过分
“大众化”,最终陷身困境,自拔不能。
而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东风商场当前经营者的赞同。国发珠宝的市场总监徐青,在总结东风商厦屡屡受挫的原因时,也认为,自身商业形态定位过分大众化是“罪魁祸首”。
在冉立春看来,依据东风商厦现有的“老态龙钟”的物业条件,已经不再适合做大型百货商场和超市。据调查,东风商厦就处在最繁华的春熙商圈边缘,周边以白领等高收入群体者居多,但是无论是东风商场、粤多广场,还是后来的红旗连锁,一直都没有走出大众化的定位,“娇小姐被当成粗丫头使唤了,它怎能不成百慕大?”
更重要的是,目前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传统模式下,是把房子修好了再来招商,是开发商指挥商家,这不仅很难满足业态与物业要匹配的商家的个性需求,同时还为未来的市场运作带来隐患。顺城街上的庞大建筑熊猫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而现代模式是订单地产,是商家指挥开发商,如万达商业广场。商家早在地产商开发设计之前,就已经介入。
“各层分割经营,楼上可以搞写字楼、美容院、酒店等,而一楼打造成精品一条街,重新招商,肯定没问题。”冉立春为东风商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突围前景]巨鳄时代,本土零售企业须做小做强
就在春节前几天,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宣布进驻温江。这是家乐福自1999年进入成都以来,在成都开设的第6家分店。
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家乐福只是这波浪潮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成都零售业已进入‘巨鳄时代’。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冉立春预言。未来几年,成都零售业必将是几家巨头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份额将由3至5家世界级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这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言。成都也难例外。
“东风商厦的困境,是中小零售物业在巨鳄时代生存困境的集中体现。”冉立春一语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土中小零售物业已经穷途末路。”
在他看来,只要调整思路,从习惯性的“做大做强”转变为“做小做强”,走差异化、特色化路线,依靠自身灵活多变的形式,特色专业的服务,“定能在国际国内零售巨头的夹缝中重获新生”。
据他介绍,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24小时服务的喔喔连锁,以经营小饰品为主的石头记等一系列中小连锁企业,他们在国际零售巨头的围困下,化整为零、见缝插针,以社区店、便民店等形式展开了与“强敌”的周旋,并逐渐强大起来。
“这些都是东风商场的榜样。”冉立春说。
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08/03/07/20080307702224447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