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大业百货黯然退场 商家眼含泪水(天府早报)

时间:2011-07-25 09:37:06

   事先没有任何准备,17日,大业百货突然通知厂家撤柜,并开始停业清算。在成都最繁华的商圈苦撑了十年后,虽然其间经历大的调整,但大业百货却终究无法改变它黯然退市的结局。许多商家此前还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舞台继续财富梦想,没想到,这个舞台戛然而止。下一个东家在哪里,他们还没有底。


  停业调整
  商家包起了眼泪花
  2007年9月18日晚上9:00,大业物业一楼,好又多超市出入口依然人来人往。但楼上的大业百货早已熄灯关门,楼梯上放着的告示牌写着:停业调整,顾客止步。
  “调整”始于前一天。“没有任何预兆,17日临时就通知我们说,商场要关门了。”19日早上10点,二楼法国艾格时装专柜的一服务员无奈地说:“做得好好的,我们店的销售业绩一直在这里排名第一,现在只有撤回去了。”她一边抱怨一边拆卸店面的装饰木板。此时二楼以及三楼的其他品牌专柜,早已清空,只有保洁人员在清理残余。
   “老板一听到说大业百货要关门了,眼泪花都包起了。”三樱专卖一位售货员感叹。大业百货突然停业出人意料,让许多经销商都无法接受。一家服装经销商,已经做了去武汉订货的安排,接到商场的临时通知,不得不临时退了火车票。许多商家还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舞台继续财富梦想,没想到,这个舞台戛然而止。下一个东家在哪里,他们还没有底。
  事发突然  安全问题放第一位
  四楼的行政办公区,大业百货的副总经理王渝生还要留下来做收尾工作。和他一起留守到最后的,不到10人,在接到通知当天,员工们就纷纷收拾行李离开了。而记者从王渝生口中得到证实,该百货要进行关门调整。
  大业百货上属的成都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是维持大业百货运行的资金支撑者,也是其行政管理者。百货公司的高层,只负责大业百货平时的经营管理,执行集团高层的决策。平日4楼的百货管理者与集团的交往甚少,他们习惯把位于23楼的集团办公区称为“楼上的”。而楼上的决策在事先一般都只有两三个人在操作,范围很小,“包括百货要调整,就是楼上90%的人都不晓得,更不要说我们了。”
  早在今年3月份就有人看出了端倪。通常百货商场一到3月就进入淡季,因为夏装的利润少,直到8月,这段时间商场很难盈利。而“楼上”每年到了3月,就要给予百货一定的资金补助,以让其维持经营。但是今年“楼上”却没有了任何行动。而在此期间,就是“楼上”也出现了高层变动。
  “光是从这两件事,我就感觉到了一些变化,但‘楼上’不说,这几个月也是过得最难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货管理人士表示,大业百货一直在招商,哪怕是3月以来,招商也没有停过。但是百货公司高层们开始担心,做大了,害怕“楼上”突然说不做了,会给商家带来极大的损失,但不招商进行结构调整,又害怕错过商机。“招商比以往都要谨慎。只在很小范围内操作。”大业百货17日关门,14日,还有商家进来。“我们明明闻到了某些气息,却不能说。”面对商家,许多高层往往都是欲言又止。对于一些要进来的商家,他们只能很隐晦地提醒:“情况可能有变,可能要延后。”
  上述不愿意透露的管理者表示,之所以临时通知,商场是害怕出现安全问题。“若提前公布了停业的决定,就会弄得人心惶惶,甚至有人趁热打劫,到时候,偷窃的,放火的,所有的安全隐患都可能出来了。在安全面前,一切都可以暂时放一边了。”
  前景预测  重造综合性大商场
  王渝生表示,大业集团之所以投入巨资去维持大业百货的经营,主要是把大业百货当成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而不是为了挣钱。据悉,大业集团旗下有胚胎生物工程、期货、房地产、百货、广告、物业管理等多个产业,但集团很少做过相关宣传,名气的打造,全有赖于大业百货的窗口作用。
  但是大业百货自身无法盈利,长期靠“输血”,让其集团公司也难以为继。
  业内流传,大业集团已将大业物业卖给一香港公司,并让其重新打造该物业的商场。而“楼下”也一直在猜想,“但流传多了,也不知道真假。”他们所听到的版本有两个,一是香港大亨把楼买了,二是香港大亨入股大业集团,但是股份占多少,不得而知。
  9月19日,记者欲到大业集团向该集团一位姓杨的办公室负责人证实,结果被告知,该负责人正在外出差。
  但有一点已经肯定,明年4月,与好又多合同期满之后,他们将不再与其续签。到时,从负一楼到五楼将被重新整体打造,变成新的商场。而大业百货提前离场,则是为新商场招商而做准备。
  解析  低价路线与品牌路线相互矛盾
  大业百货副总经理王渝生承认,这十年来,大业百货一直在亏损。它之所以不像成都其他商场亏损了两三年就关门走人,是因为其大东家大业集团一直在“输血”。大业百货十年来亏损有多大?“不能透露,但说出来心痛得很。”
  虽然大业百货的高层一直在尽量减少损失,但仍然无法改变格局。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打折扣店的策略,靠“低价”来吸引人气,与商家联手推出低价商品,商场最低时可以买到一折的服装。而为了吸引能提供特价商品的厂家,他们承诺,不向后者收取任何的进场费、也没有物管费,而一般商场进场的费用多达10多项。曾在大业百货经营的三樱品牌经销商表示,在大业的经销商卖出了1万的货款能返回八九千元,但在其他商场能返回4000都不错了。而进场费和折扣点正是商场盈利的主要来源,当大业百货吸引商家和顾客时,单薄的清单,维持自身成本却不比一般商场少,电费、水费,一点也不含糊。
  “用低价去吸引消费者和经销商,是因为想用低价的方式来扩大销售,以实现盈利。”但最后,大业百货的低价策略并没有实现盈利的目的。前些年的十大卖场调查显示,大业百货人气指数偏低,业绩并不理想。
  原因一  缺乏足够品牌支撑
  2004年改走品牌折扣店路线后,大业百货也未能走出困境。
  品牌折扣店,顾名思义,就是卖打折的品牌商品,其支撑的基础是有足够大、足够多的品牌。如瑞士折扣巨头FOX-TOWN(狐狸镇)国际连锁零售集团,店中汇集了国际一线品牌服饰两百多种。“直销+库存”是其两个主要的降价砝码,其出售的知名品牌价格平时一般都可以打到1至5折,节假日甚至更低。
  而品牌折扣店的概念虽然被大业百货复制到了成都,其核心的经营理念却没有因此得以延续过来。大业百货地处盐市口腰身,本已经占据了足够强大的人流号召力,可惜它没有足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王渝生承认,既然是品牌折扣店,商场应有15—20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则可以一直做得起走。可惜,大业百货的品牌数量不够。
  “没有品牌,顾客就不来了。”自从做了品牌折扣店,他天天都在想办法招商,同时,还及时调整品牌结构,当品牌没有达到销售预期时,就及时更换。尽管大业百货的管理者们做了多方努力,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原因二
  本身无品牌号召力
  在商场经营中,人气旺了,销量上去了,有了经济效益,品牌也就跟着进来了。大业百货对顾客和供应商推行的低价政策,就是基于这个推论而推行的。但一切都卡在第一关上,就是如何吸引顾客过来。某金融企业董小姐表示,大业百货给她的感觉就是不上档次,因为那里设施陈旧,卖折扣的商品,而这些商品没有名气。
  王渝生依然认为,大业百货的两次调整,是顺应市场的行为,但至今依然没有办法在老百姓中树立高端的形象。而该百货“中间路线”的定位,恰恰与品牌折扣店所经营的高端品牌相背离。他无奈地说,成都的老百姓比较要面子,“觉得拿着太平洋的购物袋觉得很洋气,但拿着大业百货的则觉得没有面子。”按他的看法,就是大业百货自身没有打响品牌。
  “要把品牌招进来,它自身也应该是一个品牌。”四川省商业连锁联合会会长冉立春分析,像王府井和太平洋,许多商家挤破头都想进去,因为商场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进入商场,也等于获得了品牌形象展示的平台。大业百货不具备品牌聚集的特性。
  早报记者曾小清摄影李国东

天府早报,原文地址:http://www.morning.sc.cn/2007/09/24/20070924424594443083.htm

官方截图>>>>>>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 蜀ICP备11013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