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1-07-25 09:24:56
10月31日,沃尔玛在成都SM广场开门迎客。卖场里大多数商品都打出超低折扣,意在低价吸引消费者,快速提升人气。这是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沃尔玛在成都开的第二家分店,充分表现出他们要在成都大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欧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成都的第二家、第三家分店也在筹划中;家乐福在成都市场的第五家分店也已纳入了发展日程;而已经有了两家店的伊藤洋华堂和早些时候就进驻成都的麦德龙、易初莲花等商场……这些以大型超市为主的知名商业连锁企业相继落户成都,争夺市场。在这场看似被外资企业占了主导地位的成都零售市场拉锯战中,本土企业也在暗自发力。
成都市场“土壤肥沃”
“成都这个市场的确比较好。”成都王府井百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英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的这个观点,点明了大家来瓜分成都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
四川省商业连锁投资开发联合会会长冉立春也说:“国内外知名商业连锁企业加快了在成都市区的快速扩张和跑马圈地,新签、新开项目之多,创造了历史之最。他们拓展的目的非常明确:抢占桥头堡,巩固或加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领先的投资战略。”
培育了好的消费市场
随着成都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成都消费市场在中国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一方面,成都市场辐射力逐渐增大,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的辐射,消费水准也逐渐影响到周边城市;同时,在品牌商心中的分量会越来越突出,家乐福、麦德龙、欧尚、易初莲花、百佳等超市的西部第一店都在这里。百货业里也流行着一句“中国最好的专柜都摆到成都来了”。
成都市场的消费包容性很大,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都有它的消费群。赵英明说,原因很简单,像W·Doubleudot等世界级韩装品牌在进入成都的百货商场不久后都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市场。随着路易威登等世界一流品牌的加入,成都消费市场的分量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成都的消费市场质量也越来越好了。”赵英明充满信心地说,在成都这个市场里面没有那么多的恶性竞争,也就基本规范了市场秩序。
赵英明说:“在武汉、南京等城市已经发展到了产品不打折就不能卖的地步,虚假提价的情况难以避免。”成都市场有这样的问题,但还不明显,尽管曾经出现过破坏市场秩序的苗头,最终还是被大家联合制止了。“保持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不是简单的惠及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也保护广大商家的利益。”
消费者“喜新不厌旧”
此外,成都消费者“喜新不厌旧”的消费意识是成都消费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成都,虽然市场保留了对传统事物的认可,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接受速度也相当快。赵英明说:“北京本地消费者对‘京味’产品的消费水平就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由此可见成都消费市场十分活跃。当然,随着消费者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消费意识的转型,消费观念日趋成熟,理性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对于提升消费市场质量有更多的益处。
外资紧盯生活必需品
据了解,2005年成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较上年增涨14.2%,消费市场相当活跃。但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零售额分别下降15.3%和13.5%,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的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增速分别为30%和21.7%,在消费品零售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
外资进入蓉城很小心
四川省商业连锁投资开发联合会对成都市区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分析结果显示,56%的成都市区消费者喜欢在综合超市购物,而且居民对商品的新鲜度、信誉度和服务水平表示了很大的关心。据冉立春介绍,2005年成都市人均食品消费为3400元人民币,超过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0%;而调味品、食用油、饮料等生活必需品排在成都居民主要购买商品的前三位,其次是零食、牛奶、个人清洁用品等,由此可见,成都的消费市场以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主。
赵英明也表达了“外资企业在进入成都市场时都十分谨慎”的观点。的确,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型超市有六家入驻成都,但是百货业的巨头都还没有来。原因在于国内外消费者对生活必须品的消费习惯差异比较小。“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了成都这个市场确实好,外资看好这个市场;从他们选择由日常生活品入手争取市场,也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认真分析了这个市场,对于自己在成都的投资相当小心。”
从选址看老外眼光
交通便利、城市主干道、社区人口密集区是商场选址的三个必须的条件。欧尚超市把在成都第一家店选择在了繁华的羊西线上,而尚未开张的二号店地址也选在了成都城南发达的商业园区,看中的就是交通、人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欧尚超市成都金牛店长史蒂芬尼先生告诉记者:“论交通,已经规划好的欧尚二号店地处交通便捷的南三环和南延线的交叉口;论人气,所处的商圈处于正在形成成都市的高尚住宅小区,极具消费潜力;而就发展前景来说,这个商圈中同时拥有宜家、迪卡侬等专业市场,无疑是提升商业品味的保证。”
冉立春提示说:“如果能把多种零售业态之间的互补性有效组合起来是有利于聚集人气,提升消费能力的。”骡马市商圈内新城市广场的百佳超市和钱江·铂金城的折扣店开业,对原有的家乐福八宝街店和太平洋全兴店带来了冲击,但多种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
赵英明也谈到:“由于时尚百货商场靠自身能力提升人气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他们会将店址选在成熟商业区(或者准成熟商业区),因为百货商场需要借助商区中大型综合超市等带来的人气来保证人流量。”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运作好了,竞争的结果是双赢。之前,王府井百货和太平洋成都春熙店同时推出的化妆品节活动,通过各自有效的策划,两家商场都取得了相当好的销售业绩,太平洋春熙店更是实现了多年来化妆品销售的单日最高营业纪录。
“现在我们的销售增长速度相当快,是成都市的第一位;太平洋百货的销售收入也是逐年增长的趋势。”赵英明说。
反思:本土有两大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成都本土零售业之所以不能“与狼共舞”,其核心问题第一是,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一些企业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一旦财务上出现危机,马上就暴露出现金流量不够,债主纷纷催讨贷款。第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核心技术。进一步讲,核心技术对连锁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采购技术,再者是物流技术。能不能快速准确把握和满足各个门店的需要,同时,又用很低的物流成本,来支撑物流配送。然后是信息技术,即信息管理能不能支撑不断延伸的区域市场,能不能满足和追踪瞬息万变的商品结构,能不能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能不能快速地形成正确的决策。最后是营销技术。面对激烈的竞争,营销的渗透性、拉动性、实效性等能不能形成组合优势。
出路: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方便”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以成都红旗连锁有限公司和四川省互惠商业集团为代表成都本土商业连锁企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到目前为止,仅在成都市内类似的便民连锁超市就有百家之多,但是,他们都选择在居民区开设新店,经营产品以日常生活必需为主,“方便”是这类企业的卖点。
根据专家对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分析,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选择在便民超市大宗购物,而且购买商品的数量也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会为了买一瓶酱油到超市去排长队;而到了大型超市,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种类也会比较多。
相比之下,本土企业中形成卖场的企业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记者了解到,自2001年9月起开了第一家分店的成都市九龙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04年9月已经在崇州地区开了11家分店,随着企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新配送中心建成,九龙超市向外地发展的步伐。
冉立春说:“从功能上看,九龙超市已经可以跟那些国际知名企业媲美了,只是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成都市内市场。”与外地企业相比,本土商家更了解市场,也更了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这些优势也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这是本土企业应该利用的优势。
错位经营和差异化竞争
“
赵英明介绍到:“伊藤洋华堂的儿童用品营销在业内比较出色,他们强调的是消费的连贯性,突出了从小孩出生前到上学等各个阶段的系统服务,这是他们的营销点;本月王府井也会做一个儿童用品的策划,我们也会花大力气投入进去,但是策划的重心肯定不同。”错位经营和差异化竞争是现在商业发展的必须,在商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商家各具特色的销售方式更能帮助企业占有市场。
学习无止境
“其实,现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国外关注率已经落到亚洲第三的位置了。”赵英明说,原因很简单,中国这个市场已经快饱和了,国外的零售企业要挤进来会越来越难。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还是会有大的发展,消费基数会增长、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零售人才的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就国内而言,一线的北京、上海市场与欧美时尚城市的发展情况也有很大的差距,而成都市场跟北京、上海相比也会有相对落后的地方。
“零售业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赵英明充满信心。他说,洋品牌的进入不仅仅来跟我们的企业争抢一块蛋糕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学习的机会。
面对家乐福、欧尚、麦德龙、易初莲花、沃尔玛的竞争态势,成都本土企业不能采取“躲”的方式,要主动出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对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联华的做法值得学习,他们第一是有非常快的发展速度,二是在与海外对手的竞争中学习,寻求一种“为我所用”、“化敌为友”的联盟战略,从而避开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