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真的仅有30年?
近日,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对我国建筑寿命进行公开论述时表示,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目前仅仅只有25年到30年左右。该言论很快成为热议的话题。
对此,成都建筑专家和业界人士昨日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认为,该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少建筑从安全质量上来看,并非“寿终正寝”,被拆除的原因不少是因为使用功能落后、规划需要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
“30年寿命”引发热议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是在本月初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作出上述论述的。据报道,仇保兴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但是它们只能持续25~30年。
中国建筑仅仅三十年寿命的言论引发热议。在新浪等网站上,我们看到发表讨论的言论数以万计。而纵观大多数言论,几乎清一色对此感到震惊。
功能设计不足导致寿命短
那为何这些建筑会如此“短命”?
在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拆迁、重建等名词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这些被拆迁的建筑,中国建筑西南建筑设计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它们被拆除的原因可能在使用功能上落后了。
潘永光表示,50年代修建的房屋,可能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这样的房屋质量到现在都还不错,但它们的功能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该专家称,他曾经也有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比如当年自己设计的成都某医院大门,还曾获得过设计大奖,但是现在却很落后了。
“还需要时间。”西南交大建筑学院副院长李异称,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初修建的房屋只能够满足于基本的生活要求,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房屋在功能和设计上很快落后,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李异表示,最近几年,中国的建筑开始逐渐在规划、管理等方面成熟起来,他相信建筑的寿命会越来越长。
防止建筑浪费需要政府引导
上述专家表示,建筑寿命的提前终结除了与功能落后、正常规划有关外,也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拆迁和商业利益有关。
李异说,很多房子的确没有住多少年就拆迁了,这是非常浪费的事情。他建议,现在的建筑设计应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在低碳方面应该有所研究。
潘永光称,要防止房屋寿命提前终结,政府应该要起到主导作用,比如一些老房子实际上是可以经过改造继续利用的,并不应该一味地拆迁。
广东茂名一网友认为:“缩短工期是主要原因,混泥土预应力完全释放要两年,看现在的速度,不到一年半就交工验收了,不出问题才怪。”
“火星网友”认为:“此问题已到了该认真处理、不处理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彻底杜绝为政绩而政绩的工程!”
成都老建筑“质量不错”
对此,成都一些资深建筑专家谨慎地认为,住建部副部长的观点显得有些片面。
成都建筑曾在2008年5.12地震中受到巨大冲击。为了对其受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中铁二局建筑公司总工程师潘永光教授曾参与了成都市建筑安全质量的调查。经过系统调查后,潘永光认为,成都的绝大多数建筑安全质量都是健康的,从寿命上来讲,50年应该没有问题。
“实际上,不少建筑是在使用过程中被拆掉了。”潘永光表示,自己从事建筑行业已经有30年了,从调查的情况看,成都有不少上世纪70、80年代的房子,它们在质量上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