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居城南富人区贵胄之地……”、“仅为少数精英人士量身打造……”近年来,成都越来越多的地产项目在宣传上着力突出其奢华、区位、地段来标榜与众不同的阶层特性,“富人区”、“财富城南”、“浣花溪”、“高尚居住社区”等字眼频现广告之中……实际上,成都根本没有所谓的富人区,“富人区”只不过是一个关乎房价的大众忽悠。
贴上“豪宅”牌 就变富人区?
在所有的开发商和部分成都人眼里,“富人区”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问及成都的“富人区”在哪里,开发商和部分成都人会脱口告诉您:“神仙树”、“紫荆”、“桐梓林”、“浣花”、“草堂”……
要探讨“富人区”,先得从上述“富人区”的形成开始梳理其脉络。“神仙树”、“紫荆”、“桐梓林”一带之所以能盖上“富人区”这顶帽子,得益于早年锦绣花园、中华园、清华坊、中海名城等楼盘的修建。
1995年,“开奔弛车,住锦绣花园”的广告语,首次鲜明地为一个楼盘穿上了豪宅的外套,而当时锦绣花园5000元/平方米的售价,也缔造出了其普通人心中一个高不可攀的奢侈门槛。1999年,锦官新城别墅以10800元/平方米的天价,创造了成都楼盘单价的新高。“有钱人、外国人都住在那里……”这是多年后天价现象留给市民的后遗症。加上众多后起名盘中华园、银都花园、凯莱蒂景、中海名城、清华坊的添砖加瓦,众多先富起来的私人老板、企业CEO开始汇聚在这里,通过时间的洗礼和印象的堆积,成都富人区的概念开始在这一带萌芽。
“浣花”、“草堂”是不少成都人心中的又一片富人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浣花”、“草堂”片区仍旧是臭水四溢、塑料垃圾袋随处可见的脏乱景象。随着1999年政府对浣花溪整体规划、治理、改造的启动,浣花溪迎来了区域形象的巨大转变,包括被誉为楼市黑马的“春天花园”等一系列楼盘开始围绕着未来的浣花溪公园开建,借着近临一环、坐拥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的天然优势,这里的楼盘刷新出成都楼市售价的一个个新高:2000年,杜甫草堂旁的舜苑打出了10900元/平方米的售价,成为当年成都最贵的住宅。两年之后,这一最高售价被与舜苑咫尺之遥的草堂之春以1.3万元/平方米打破。随后,成都楼市的最高单价再次出现在浣花片区,与草堂之春一河之隔的金林半岛独栋别墅最高售价达到了1.8万元/平方米。豪宅的崛起为这些区域盖上了“富人区”的烙印。
高房价区就是“富人区”?
有了“富人区”这件金外衣,区域内的房价自然也就全体上涨。“富人区”楼盘的广告,有的打着“高尚人士住宅区”,有的打着“打造财富新贵的生活品味”,有的打着“至尊非凡”的旗号,更有“国际名流府邸”、“城市贵族生活圈”之称谓……哪管他高尚不高尚,一住进这样的地方,就有一种高尚的感觉;哪管他至尊不至尊,往这儿一住,立马就有了至尊的心理;只要有钱,往这儿一住,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富人区”带给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就是一场“你情我愿”的概念游戏。
相对于“富人区”带给购房者精神层面的慰藉之外,“富人区”这一概念最大功效就是使开发商的腰包更鼓了。就房价而言,只要粘上了“富人区”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房价每平方米至少有1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提升。拿同处二环外侧的万达商业广场和观南上域作比较,两个楼盘同样是小户型,万达商业广场住宅项目均价约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而位于桐梓林片区的由华西普济地开发的观南上域则卖到了6500元/平方米。论业界名气,万达比华西普济大得多;论地价,万达土地系拍卖所得,观南上域土地并非通过公开拍卖所得,单就建造成本,万达自然摊高;论自有规模配套,观南上域不如万达商业广场……而最终,观南上域的均价比万达商业广场高出1500元/平方米,这就是“富人区”的恩泽。
而对于要花钱来买“富贵”身份与感觉的人们来说,多支出个十万、百万也是心甘情愿的事。毕竟,“富人区”的概念之于房产,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溢价。而溢价,其实就是那些富人们在为自己的虚荣心买单。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也需要一种能表现自己财大气粗的圈套来“套住”自己。有人需要这样一种圈套,开发商就预设一种这样的圈套,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情我愿,相得益彰。
成都没有真正的富人区
在纽约市中心的富人区,区域内所有物业的起价都在8000—10000美元/平方米,资本实力把人群明显地分开,从而形成鲜明的区域特性。而成都的富人区呢?
论房价,成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以桐梓林为例,这里有卖到1万元/平方米的锦绣花园、中花园,也有卖到4000元-5000元/平方米的电梯公寓,甚至还有3000多元/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在“神仙树”、“紫荆”、“浣花”、“草堂”等区域,房价也如桐梓林般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房价的差异性,证明成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
在区域生活和区域商业特征上,成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富人区”应该很难看到大众化的超市、饭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品店,VIP会员店,高档的休闲健身会所;出入“富人区”的交通工具不仅有名车,还应该有私人飞机和游艇。而在成都,以“紫荆”为例,在这里有着电影院和酒吧一条街的时尚繁华,也有着像大世界外围12元一客随便吃的大排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车上班和挤公交、骑车上班的五五开……
在区域环境上,成都也没有富人区。从世界上一些著名富人区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似的发展轨迹:在城市里区位最好的地方,拥有绝佳的自然环境,一批当时上流社会的人士入住其中,他们的财富与修养使这个地区的配套设施和人文氛围日渐成熟,接着越来越多的上流社会富人被吸引过来,他们带来新的财富和文化,这些财富与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富人文化。而以成都的浣花“富人区”为例,这一带我们还能找到自发形成的狗市和市区内最大的公交汽车中转站“百花中心站”,在春天花园一期河对面一大片老式的居民楼依然与这里的众多豪宅并肩而立……这些都让浣花溪畔纯正的富人区血统大打折扣。
在居民的层次划分上,成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最先在“神仙树”、“紫荆”、“桐梓林”、“浣花”、“草堂”等区域置业的先富人群已逐步迁出该区域寻密封性更好的区域,一些高档楼盘诸如锦绣花园、中华园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办公的场所。
成都只有豪宅 没有富人区
成都现有不少高档的住宅小区,比如桐梓林片区、紫荆片区、神仙树片区、金沙片区、外双楠片区、清水河片区、浣花溪片区等等,但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因为它们的规模都很小,其社区文化基本只是一种家居文化,没有街道文化。家居文化只注重私密性,而缺乏社区成员之间的融洽。而国外富人区流行的街道文化在注重社区成员私密性的同时,更注重为成员提供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而且成都这些小区的项目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房子的档次参差不齐,有的房子卖到上千万,有的只有几十万。
根据国外的情况,富人区并非指金融圈之类的富豪聚集地,而是指其居住生活区。从某种程度上说,富人区是城市文明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标准看,三环以内的成都市区只有豪宅,没有富人区。
成都的“富人区”,就像“全国牙防组认证”的牙膏一样,只是商家出于利益需要自造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