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成都造”为何难进“家门”

时间:2011-07-25 09:44:29

摘自:12月3日 四川日报 经济新闻(06版)

    一边是商场积极开发本地供货商,一边是“本地造”千方百计挤进家门口的商场,但本地产品的采购比重一直升不起来。为何?

    12月1日,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公布的《“成都造”在零售终端市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症结,太重销售和市场,却忽略了品牌和渠道的建立。
  商场将加大本地采购力度
  “超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产物,它意味着“折扣”、“低价”。近期,成都卖场的打折和促销活动名目繁多。人人乐采购部经理管跃辉分析,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延伸,“折扣营销”将成为零售行业的未来趋势。
  与此同时,该公司已微调业态,增加食品、快速消费品、日用品这些受影响最小的产品比例;同时增加本地采购。管跃辉表示,降低成本,已成当下企业最关注的问题。而控制了本地采购渠道,成本优势更大。公司卖场货柜上的维达纸巾、康师傅、统一食品等,都是已在本地“生根”,且市场认同度较高的企业。
  四川省商业连锁协会冉立春表示,在外部市场受阻、国家出台十项措施强力拉动市场的情况下,商场和供应商共同开拓内需市场,将获得“双赢”。
  差距在品质和品牌
  《报告》指出,整个“成都造”产品在零售终端市场上占有份额为15%,销售占比约为8%。冉立春解读,上述数字说明虽然“成都造”产品众多,但市场份额偏低,且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纺类产品为外地品牌。而“成都造”家纺类产品在超市、大卖场中,常扮演促销或者贴牌的角色;“成都造”服饰品牌在零售市场占有率比较低,而中高端定位的商场也少有采购“成都造”的意愿;虽作为女鞋之都,但成都女鞋在本地商场的占比只有9%左右;成都造占有率和销售占比较高的洗化纸品类,仅在价格上有优势,但质量和品牌美誉度上与外来品牌差距较大;成都家电市场本地产品仅有彩虹电器。
  调查分析,由于厂家往往以“低价”进入本地商场,却忽略了品牌的建立,因此只能充当配角。
  应向食品取经
  成都产食品却备受青睐。王府井3000多种食品中,就有2000种来自本地。该公司副总经理胡勇认为,“成都造”食品赢在“特色”,厂家抓住了成都的“旅游城市”特点,做受消费者认同的“成都风味”。相比之下,本地纺织服装、鞋帽等产品的品牌不多,且消费者认知度不够。
  胡勇认为,“本地造”面临的是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品牌的竞争。因此,企业应多投入研发环节,生产、风格与价格定位、宣传和包装都要与市场靠近。而广东、浙江等沿海企业,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设计师队伍。冉立春认为,本地零售生产企业没有完整的战略发展体系,在产品销售上缺乏主动性,继而使“成都造”产品在零售市场的占有率偏低。
  症结找到了,那么,“成都造”乃至“四川造”能否对症下药,一改颓势,继而获得市场和更多消费者认同,值得期待。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 蜀ICP备110131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