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商场

新零售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

时间:2017-12-18 14:50:56

        关于新零售这个概念,这段时间各种流派与学说争奇斗艳,热闹非凡。前有马云的“新零售”,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在忽悠人?后有腾讯则不让其专美,提出自己的“智慧零售”;还有京东的“无界零售”,网易的“新消费"...林林总总。搞得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

        接下来,我对新零售提出十一个问题,以供大家参考解惑。

        新零售是O2O吗?零售有新旧之分吗?

        这个我觉得比较重要,事实上我把原来的定义拉出来百度了一下,过去2012年的定义是O2O:指引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即线上线下一体化。

        新零售:线上线下以及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充分引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新零售正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端、云计算等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深度融合线上、线下以及现代物流的一种更高层次的O2O回归。可能大家会问怎么又叫O2O了呢,这个难道不是倒退吗?实则不然,不能简单的通过字面来下判断。

        2012到2015年不管传统零售还是线上互联网公司,他们都处于吃O2O这个螃蟹的时候。条件的不成熟,导致了众多惨痛的失败,所以后来谁提O2O就是比较LOW。所以在2014、2015年又提出O+O,OXO等等,就是不再提O2O了。直到2016年12月马云提出叫新零售。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12年推出O2O的时候,面临众多硬伤,主要来讲即五个不成熟:

        第一个不成熟是当时做O2O的人没有一个是做过深度供应链开发的,当年都是二房东和商业地产模式的商业巨头来做的O2O。不管苏宁易购,还是大商,或是大润发等等他们都是以商业地产模式为主。没有一个真正做过买手供应链人(大润发也只能算部分),供应链扁平化或全供应链模式,这在当时是很不成熟的。

        第二个不成熟是从业人员不能融合,线上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是25岁,线下的平均从业人员大概43岁左右,他们中间年龄相差20岁,接近两代人,观念无法融合。

        第三个是顾客无法融合,线上顾客的平均年龄是22岁左右,线下传统零售平均年龄49岁,特别是超市行业顾客年龄更是。

        第四个是移动端的不成熟,2012年移动端刚刚兴起,微信也是刚刚兴起一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移动端也不够普及,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占比只有15%,到今天才能占据超过半壁江山。

        第五个是技术的不成熟,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不够成熟,甚至包括大数据建模。

        到了2016年,刚刚的这些制约因素都得到了飞跃地发展,不管是供应链,还是人的因素,以及各类技术,都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再提出一个新的理念是没有必要的,旧瓶装新酒即可,所以我么称其为O2O更深层次的回归。

        今天我们不管这个名字叫什么,是新零售,智慧零售,或是其他,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不要与学究们再去浪费时间讨论新旧零售,有什么必要呢?咱们做正事要紧。

        无人零售是伪命题吗?无人货架是无脑烧钱吗?

        今天无人零售涌现的资金已经超过500亿,无人货架的融资已经超过50个亿。关于无人零售,个人认为把它叫做无人值守方式可能更好一点。他的精髓是聚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空白点,去找到未来商业机会的模式。

        2017年无人零售有四种比较明显的表现形式:无人便利店,无人贩卖机,无人货架,还有有人卖场的无人收银。

        我们看一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从无人店来看,聚焦从你家里到小区外的便利店,大概200米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点:比如说前天晚上看英超联赛的曼城德比,很多朋友买了啤酒和各种零食一起看,可是到上半场结束就已经吃喝完了,只有在下半场开始前去买。但当时已是凌晨两点,外面最近的便利店都已经关门了,只有楼下的24小时无人店,这里无人店抓住了时间上的空白点;第二晚上不安全,外面也很冷,我穿着个睡衣,如果无人便利店离我家只有5米,15米,那我还是会选择下楼去买,这就填补了空间上的空白点。也就是说无人便利店将时间和空间上的两个空白点全抓住了。

        其实现在我们也有24小时便利店,但最大的问题在于24小时的便利店招不到人,特别是晚上9点到第二天7点这段时间的人是极难招到的。放在十年前招人还可以,但现在完全不行,90后的年轻人会这样回答你的:会影响我的新陈代谢,会影响我的美容,还有晚上我在工作,白天在睡觉我怎么去谈恋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如果无人技术能够帮我们突破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这一招人难点,在这段时间内把便利店变成无人值守又未尝不可呢?如果技术突破了,实际上对于零售人而言我们是特别欢迎的,既能帮我省钱,又能帮我解决招不到人的痛点,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会非常欢迎无人值守,只不过现在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相信大家已经听过了很多演讲,说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完全无人值守,你们零售店主什么都不用管交给我就可以了。在去过很多现场考察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家不要被他们带偏了。打个比方,如果用现在的人工智能去管理无人值守店的话,我们将它假设成一个店长,目前的它的智商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请问你敢把一个店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一个交给三岁小孩吗?更不用说整个24小时都交给他去管理。三岁小孩只懂一个简单的动作:“叔叔交钱,叔叔给货,叔叔拜拜”。事实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机器的深度学习,我们要到那个小孩长到14岁的时候才能正确的分辨偷盗、吃喝或者一些欺骗性的行为。如果这个机器成长到14岁,我觉得把这个店交给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并且机器是不会疲劳的;同时机器也是不会感觉到枯燥的,比你精确的多,出错率也比你低的多。

        另外一个四处散落的高质量的客流热点无人售卖机,我觉得这个有非常大的前景,但是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产能有限。

        中国目前为止智能售货机有21.5万台,如果把自助卡拉OK机算进去,包括一些非智能的售货柜也算进去都只有32万台。而日本这个弹丸之地就有500万台,美国有接近600万台,如果按我们的需求量而言到2025年我们可达到1000万台,假设一个自动收货机一天只卖百多块那也是4000个亿的销量。1000万台机器如果按每台1万元的制作成本来算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制造业商机,但是目前为止产能有限,目前中国所有的厂商加起来一年最多只能产10万台。未来如果更多的资金投进去建设,想象的空间也许会更大,无论是可开柜式的售货机还是封闭式的售货机。

        有人说办公室货架是无钱烧脑,现在50个亿已经融进去了,投资人是真的傻吗?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刚刚我们所说的无人便利店是聚焦封闭的小区,因为你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小区里度过。办公室这个封闭的场景则占用了你的第二个三分之一,为什么说你的同事某种程度上比你父母还亲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几乎天天跟他们在一起。这种场景内产生的办公室货架,可以出现在茶水间,或是休息区,甚至可以是在小拐角。其追求的是一二线城市里面接近一亿的上班族和办公人群的流量价值,是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的。

        很多人问货损率怎么办,偷盗怎么办? 如果不结账怎么办?他们每投一个货架200-300块,外加货物总计上千块,你扫扫APP或者微信,就能直接拿走东西了。所有的一切仅凭自觉没有什么别的约束,货损确实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但今天经过我深入的了解之后,却发现无人货架的货损量比大家想象的低的多。事实上货损的场景主要发生在众创空间以及联合办公的这类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生命周期基本就6个月左右,并不是说他们的员工素质不高,而是道德约束的强度太小了。反观海通证券、中信证券,滴滴,携程这样一些超级大公司,大厦里的办公人群则不一样,这里的办公人群互相是认识的。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有58个人,里边摆一个办公货架,某君常常不买单拿了吃的就走,剩下的57个同事会去怎么看他?恐怕办公室不见了任何东西,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他吧。

        所以说办公室场景,其实是一个互相约束的封闭场景,的确具有道德层面上的约束能力,所以这些投资者们,才会疯了似的把钱投进去。他们去拼什么?是去拼铺设点位,去拼产品结构,去努力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去截取超市的流量。目前来看,消费者对这个模式是欢迎的,我们说半年的时间见分晓,到明年七八月到底谁生谁死就会有一个结果了。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 蜀ICP备11013164号-1